在之前的文章中,告捷网曾经给大家看守最高检公布的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办案数据。数据显示成功取保的概率超过五成,但是取保对当事人和家属来说是否一定是好事呢?
告捷网今天就说说取保背后容易被忽略的几个问题。
首先,取保是否一定等于缓刑?答案是否定的。这也是一般对取保个审最大的误解。同意取保的标准是被取保出来,不会再发生社会危险性,但这不等于之前已经发生的行为,就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,这是两码事。一定要区分清楚。
实践当中取保了,但后来又被法院判实刑,再收监回去的大有人在。
第二点,取保一般会拖长案件的处理周期,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,如果嫌疑人是被羁押的状态,不论是公安的侦查阶段,还是检察院的审查起诉阶段,或者是法院的审判阶段都是有明确的期限要求的。
如果没有取保,可能几个月就有判决结果了。判的轻的话,出判决后不久就可以出来了。而如果取保了,每个阶段取保的期限最长是1年。三个阶段下来就是3年,这个等待的过程是非常煎熬的。
第三点,就是取保会影响应当事人的心态;这种影响分两种情况,第一种就是前面所说的,由于周期拖的太长,以及未来的结果的不确定性,导致每天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,精神压力非常大。第二种就是以为取保就没事了,麻痹大意,等到案子移送到检察院、法院了才开始着急,错过了最佳的阶段。
所以取保有利有弊,虽然通常来说都会尽量争取取保,但针对每个案件具体情况,还是要进行综合衡量。